武大樱花来源
武大樱花最初由周恩来总理1972年转赠。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
1939年日军当年在武大种下的小日樱花不超过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抗战胜利后,武大于1946年10月复归珞珈山;1947年3月,武大生物系师生观察发现,校园里共有28株樱花树开花,它们均匀地分布在老斋舍三个拱门之间及其两侧的四个门栋前(每个门栋前各有7株)。(至今那些日军栽种的樱花树都早已老死。)
1939年日军占领武大校园时曾种下约30株小日樱花,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抗战胜利后,武大于1946年10月复归珞珈山。所以有些人说武大樱花是国耻的象征,因为有过日本军人栽种的历史。
1957年,武汉大学对这些樱树进行了更新。1973年,武大农场又从上海引进了一批山樱花,同时再次更新了已老化的樱树。由于樱花树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年,1939年由日本人种下的第一批日本樱花,50年代更新时已基本死绝。因此,我们今天在武大所看到的日本樱花,已远非当年日军所留下的花种了。
日本国的樱花再次来到武大珞珈山,已经是3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但这次已非国耻的印记,而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其中800多株留在了北京,种植在玉渊潭、植物园及陶然亭等京城几大公园里,100株植于周恩来曾居住过的南京梅园新村;由于周恩来也曾在武汉大学居住过,于是中央有关部门便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由园林部门栽植于半山庐前,1976年开花。
武大樱花的文化
早在1947年的阳春三月,就不断有美式小轿车开进校园,国民党官员及其太太们三五成群来看樱花,气氛十分热闹。而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在担任武大校长期间,也曾在樱花树下拍照留念。“文化大革命”时,“全国山河一片红”,武汉大学停止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成为红卫兵南来北往串连的好地方。尽管武大的红卫兵经常在校园里大肆破坏,但却没有对这些樱花树有所损毁,反倒经常有北方来的红卫兵在每年三月串连到武大来看樱花。整个“文革”期间,武大的樱花树都保存完好。
到1978年,武汉大学已有樱花上百株。樱花烂漫时节,对花草淡漠已久的市民又陆续赶到武大,争睹樱花芳容。
80年代以来,武大供观赏的樱花已有4个植物学种(不包括栽培品种或变种),分别是:
1)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sis Matsum.),又名东京樱花或江户樱花。1939年由侵华日军引进栽植,历史最早,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樱花大道至行政大楼东侧;其特点是每朵花为单瓣,5枚花瓣,花先于叶开放,花色粉白(白色至微红色),有微香味,特点醒目,观赏性极强;3月中下旬至4月初开花,开时花繁似锦,满树灿烂,落英随飞飘荡,如天女散花,美不胜收,极为壮观。
2)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e Lindl.),又称福岛樱或青肤樱。1973年由日本和中国上海引进,品种、数量都很多,在校医院前、教四楼前、樱园入口路旁、樱园南坡绿地(下沉花园)中均有栽植;花瓣有单瓣、重瓣、半重瓣,花色有大红、粉红、白色及淡绿,花、叶齐放,生长茂盛;4月初开花,花期较长,可持续15-20天以上。
3)垂枝樱花(Cerasus subhirtella Miq. var. pendula Tanaka.),亦称丝樱、垂彼岸樱或垂枝大叶早樱。1983年从日本引进,现分布在枫园三舍南侧路边和樱园南坡绿地中;这种樱花在日本享有盛誉(日本人称之为“八重樱”),其主要特征是枝条下垂开展呈弯弓形,花粉红色或淡红色,叶前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期为3月底至4月初,开时花繁叶茂,绚丽多彩。
4)红花高盆樱花(Cerasus cerasoides Sok. var. rubea),又称云南樱花(Cerasus yunnanenis var. yunnanensis),是云南樱桃的变种,昆明等地叫西府海棠,为所有樱花中开花最早者,故常称“早樱”。1989年从云南引进,植于校医院前公路北侧;其特点是先花后叶或花叶同开,花色鲜红,花为重瓣近圆形,花朵繁密,垂枝重重;2月中旬至3月初开花,由于其花期比日本樱花早,又在梅花将要凋谢时开放,故更为引人注目,从其花色、花期上看,这种樱花大有发展前途。
樱花花期虽短,大多数只能维持一周左右,但考虑到其花色丰富,花期整齐,常常一夜之间就能繁花满枝,若是能将这些花期并不一致的、不同品种的樱花合理搭配,则整个花期可延续50天左右,那么人们就有更多的机会领略樱花的风采,再也不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武大樱花的群体花期大致为2月中旬至4月上旬,最早开花的云南早樱一般在2月中下旬开放,直至3月上旬,花色鲜红;日本樱花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开放,花白色;垂枝樱花3月底至4月初开花,花粉红色;重瓣樱花(山樱花中品种)4月初开花,持续半月,花色较多。这几种不同樱花的花期在时间上形成了“一条线”,而且色彩各异,形态万千,各领风骚,从而较好地弥补了日本樱花花期短、花色单一的缺陷。
在武大校园里,除樱园外,第四教学楼、鲲鹏广场、人文科学馆、行政大楼、校医院一带以及工学部主教学楼、信息学部星湖、医学部等处皆有樱可赏。而最佳的赏樱地点,还是莫过于“樱园”,这片直接以“樱”命名的园区了。樱园一带以日本樱花为主,收集了早樱、晚樱和垂枝樱等共6种10余个佳品的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继而日本樱花、垂枝樱花、晚樱等开放。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樱园老斋舍前,就是著名的“樱花大道”,近200株纯种日本东京樱花沿着300米长的大道盛开迎宾,与银杏、松柏、桂花以及老斋舍这一古典式建筑群相映成景。在这座“樱花城堡”高大雄伟、庄严肃穆的银墙碧瓦的映衬下,洁白如雪、灿若云海的樱花怒放于笔直宽敞的“樱花大道”之上,构成了一副美妙动人的图景。沿着樱花大道看樱花,极有层次感和纵深感,仿佛一条白玉飘带浮于半空,伸向无尽处;如果登上老斋舍楼顶平台向下俯瞰,则樱花又如朵朵轻飞的云,浮动在翠绿之中,别有一番景致。总之,无论是透过花簇看古堡,还是从古堡向下看樱花,都让人不由惊叹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自然美与人文美在这里互相碰撞、融合,被演绎到了极致。
对于赏樱,武大的广大师生和校友个个都是热衷之至;直到90年代中期,甚至还有台湾校友专程从台来汉,回母校观赏樱花!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的李格非教授,就曾在他的《珞珈山游》这一“变文七言诗”中写道:
漫山清和读书馆,处处香花命雅名。
梅花樱花常相伴,夜读不觉五更寒。
请看阳春三月间,万紫千红花开遍。
惟我樱花多丰韵,总领春光数十年。
红樱绿樱两相伴,神州风采自粲然。
白花鸳鸯双瓣樱,来自蓬瀛甚可观。
嘉朋寻芳载春酒,藉草铺花烂漫游。
在珞珈山上,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武大某女生在樱花开放之时,邀请在北京的男友来武大赏樱,男友经不住樱花的诱惑,不远千里来到武大。一日,这对情侣漫游至樱园学生宿舍平台,俯瞰如雪的樱花,不禁为之陶醉。情急中,男友攀上樱顶平台隔栏,以樱花为背景让女友拍照。不料兴奋中,男友不慎从四楼平台上掉下,不治身亡……从此,这个为樱花而“殉情”的故事,便在珞珈山上流传开来……
每年樱花盛开时分,前来武大校园赏樱的游人都是络绎不绝,并且与日俱增,堪与任何一座公园甚至是国线景点相媲美。到武大看樱花去,已成为武汉市每年三月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及最闪亮、最吸引人的“卖点”。樱花时节里武大校园内的人流量,1999年为70万人次,2000年便突破100万,2001年更是超过150万!而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赏樱高峰期间,一天进出珞珈山的人次,竟高达16万之多!不仅如此,樱花的影响也在向外辐射,不少外地旅行社将武大樱花作为一个重要景点,很多外地人也会在此时慕名而至,为此甚至不惜乘坐飞机,或是不辞劳苦地在火车上一夜颠簸,从千里之外专程赶来武汉,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到武大去赏樱!
其实,樱花并不为武大所独有,仅武汉市成片的樱花林就有五六处,如东湖磨山公园、青山公园、武汉音乐学院等地,都有樱花可赏;其中磨山樱花园仅一期工程就占地120亩,拥有樱花树5000株,二期工程建成后,规模还将翻番,甚至有望与日本青森县弘前市樱花园、美国华盛顿市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不论是规模,还是观赏性,都远在武大之上。但是,这几地樱花的知名度却远不及武大,即使是知道的人,多数也仍然偏爱于武大的樱花,并坚持将其作为赏樱的首选。由此可见,樱不在艳,有校则名,原来,人们“慕名”来赏樱,并不是慕樱花之名,而是慕百年老校之名。由于武大的樱花大多与身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富丽堂皇的古典式建筑群如樱园老斋舍、理学院、工学院等相伴,这就在无形之中具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大大提高了其观赏性,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感受得到的独特学府氛围。也许,这便是名牌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再配上优美的自然风景之后所形成的不可抗拒的巨大魅力所在。
一直以来,武大都是免费开放校园供广大游客赏樱的。如前所述,对进入武大校园赏樱的游人适当收取费用,其动议最早始于80年代初的武汉市市长黎智;而门票制度的正式实施,大概已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最初,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几角钱;到1998年,“门票”提高到2元;1999年,旅游风行神州大地,“江城校园文化之旅”浮出水面,武汉樱花自然成为其重要景点之一,“门票”便提高到4元。但尽管如此,观花者仍有增无减,70万人次涌入武大樱园踏青,使校园环境、秩序遭到很大破坏。过多的行人和车辆频繁出入,人流如潮,噪声嘈杂,严重干扰了武大学生的学习和休息,给武大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如此,很多游人还攀爬树木、采花摘枝、践踏草坪,甚至随地乱丢垃圾。有鉴于此,校方不得不将“樱花问题”列为议事日程,专门报请物价部门核定门票价格,2000年3月,武大将赏樱门票报湖北省物价局审批,最后,经物价局核准,8元/张的樱花门票产生了(2002年又上调至10元)。2000年3月,武大樱园接待总人数在100万以上,尤其是3月25-26日,6万多游人在武大校园内留下垃圾6吨,“樱花节”成为“樱花劫”。
但是由于武大樱花对广大游人独特的吸引力,是一般的风景区所不具有的;不断攀升的票价,居然还遏制不住客流量的与日俱增,丝毫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看来,即使武大校方对进入校园赏樱的游客征收再高数额的门票,或是武汉市对其它有樱可赏的地方再怎么卖力地进行宣传,以图“分流”游人,也还是不可能达到目的。所谓“三月赏樱,唯有武大”,只要世人认定了这一点,樱花时节的武大校园就根本无法平静下来。看来,珞珈山的“樱花烦恼”,恐怕将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破解的“世纪难题”了!